在罗平县富乐镇沙河村委会上石拉村许大坤家三层洋房门前的场院内,放着一些已编织好和正在编织的竹背萝和竹篾笆,只见他们家的削篾机不停地运转,把竹子削成头篾、二篾、三篾、四篾等不同的种类,头篾、二篾用于编织背萝,三篾、四篾用于编织竹篾笆。

富乐镇沙河、阿洪、半坡、红岩、河外5个村委会位于块泽河沿岸的河谷槽区,块泽河从谷底穿流而过,沿岸居住着30余个自然村的1万余村民。这一带气候潮湿,无霜期长,比较适宜川竹的生长,一年一茬,相当茂盛,高达8-10米,碗口粗,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家家户户栽竹子,生产的竹子主要用于编织一些生产生活用具,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编织匠师——篾匠。
生活在块泽河沿岸的人们祖祖辈辈从事着他们的编织事业,所编织的用具大到各家各户储藏粮食的囤箩,小到农村小孩提着扯野生草莓用的小提篮,包含囤箩、大簸箕、簸米簸箕、做饭簸箕、大孔筛(懒筛)、米筛、面筛、马驮箩、马蹬、提篮、粪箕、背篮、车箩等数十种生产生活用具。这些生产生活用具销往周边乡镇。所编织的用具分为各种档次,主要差距在于篾的层次。在以往,因用量小,而竹子较多,在编织时采用的篾都是头篾,其余的都把它当作柴用了,所编织的用具柔韧性较强,经久耐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竹具已被现代工业品替代,川竹的利用价值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仅成为风景。为发展这一优势产业,当地党委政府为其想法支招,为所有的村寨修通了进村公路,动员群众发挥优势,编织竹篾笆,并与周边煤矿企业联系,用竹篾笆代替劈材,为竹具外销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了“产+销”为一体的模式。
竹篾笆是采用竹子的三、四篾和编织背箩的下脚料做成的,他们把竹子的头篾、二篾用于编织生活用具,这样既提高了竹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又保护了林业资源,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竹篾笆的编织技术简单,大人小孩一看就会,且煤矿用量大,只要编织出,煤矿就定时来收购,不必拿到街上去销售或害怕编织出无人购买。许大坤夫妇讲,成人一天可以编织40块左右,不需要连续操作,不论白天晚上,有空就编,没空就让其放着。在农闲季节,他家一天可编织三个竹背萝,30多块竹篾笆,拿到周边集市去卖,一个背萝可卖150元左右,一块竹篾笆可卖2元左右,一天的收入就有500元左右。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他家建盖起了一幢三层的楼房。